在《海底总动员2》导演安德鲁·斯坦顿的鼓励下,导演艾伦·巴里拉罗最终将这部测试片充实成为一部短片。
    皮克斯短片《鹞》片段
    时光网加州讯皮克斯工作室里有一群非常独特的人,他们在动画界进行了一次次革新,把动画变成了一种天马行空讲故事的好方法,把那些感人、温馨又励志的故事用最可爱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从他们的第二部长片动画《虫虫特工队》(1998)开始,皮克斯都会在影片上映时贴片放出一部精彩程度不亚于正片的动画短片。最新一支短片《鹞》也是如此,片中的幼鸟小主角萌化人心,让花钱购买了《海底总动员2》电影票的观众尝到了双倍惊喜。
    《鹞》讲的是一只鹞教女儿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觅食的故事。这只小鹞在学习独立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当观众看到她的成长时,会觉得仿佛跟她一起经历了这个过程。这部短片幽默、情感丰富,也触动人心。《鹞》的导演是艾伦·巴里拉罗(Alan Barillaro),一位资深动画师。原本这支短片只是为了测试皮克斯最新研发的软件而制作的,但《海底总动员2》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在看完之后,力荐巴里拉罗将它充实成完整的故事,这才有了短片《鹞》的诞生。
    时光网此前在皮克斯总部受邀采访到了导演艾伦·巴里拉罗,他为我们解读了这部短片的幕后故事。
    时光网:这部片子是如何诞生的?
    艾伦·巴里拉罗: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通常是你先想出来一些片段,然后再把它填充成完整的故事。这部片子不太一样。我当时在开发软件,测试的时候想到了“鹞”的故事。我给安德鲁·斯坦顿看了这个设计,他鼓励我把这个想法拍成短片。我一直都觉得鹞很搞笑,它很幼小也很怕水,对我来说是个值得描绘的角色。后来我们来到沙滩上,开始思考该用什么样的镜头来拍,不仅要考虑技术,还要考虑情感。
    《鹞》建模过程
    时光网:你是如何创造鹞的世界?
    艾伦·巴里拉罗:当你只有4英寸高的时候,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不停地去沙滩上找灵感,其实挺累的,但我们还是克服了困难。我们尝试去捕捉水下画面,北加州的水质有些浑浊,所以我们选择去考艾岛取景。
    时光网:你有从别人那里得到过启发吗?
    艾伦·巴里拉罗:大多数时间里,我的灵感都来自诺曼·洛克威尔(美国20世纪早期的著名画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高超的技巧,更因为他的画作想要表达的内容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一样。你想要尽快把一个故事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便于观众理解。而任何电影中,人物都是最核心的。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事实证明,看起来越简单的东西,往往做起来越困难。举个例子,我们在画面中加入了一片草地,但看起来整个格局却很混乱。所以最后我们都是手工摆放草叶,然后拿着特效做的一对鹞的小爪子在她的巢边踩来踩去。作为一个动画师,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当成角色来对待,包括那些水。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很好地掌控电影,以及电影的节奏和幽默感。
    时光网:鸟叫成了这部短片中的语言,你是如何通过叫声来传递角色的喜怒哀乐的?
    导演受到《机器人总动员》的启发
    艾伦·巴里拉罗: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鸟叫声,一小部分的声音是Adrian Belew用吉他做出来的,还有些是捏泡沫塑料的声音。安德鲁·斯坦顿在《机器人总动员》的拍摄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他为了做好机器人的语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我觉得我必须把鸟的语言做到跟他一样的水平。一开始的时候鸟叫声太吵太杂,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尤其是以母女俩为重点是个难题。
    时光网:你是怎么想到“鹞”(Piper)这个名字的?
    艾伦·巴里拉罗:它们本来叫矶鹞(Common Sandpiper),我在想名字的时候突然就想到,其实只需要把这个名字缩短就好,简洁又动听。
    时光网:你用到了哪些技术呢?
    艾伦·巴里拉罗:皮克斯的技术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这一次我们用到的技术很多都跟《海底总动员2》一样。真实度并不是我所追求的,我们更注重的是角色的可信度和精细度。演员在表演时需要不断突破常规,我们不用手可以表演吗?我们能用羽毛表演吗?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可信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观众们看到那些海边的鸟时,能想到我们的“鹞”。镜头离得越近,我就越想用漫画手法来拍,电影里的广角镜头要更加真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