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吧

居然穿纸衣!寒风凛冽,古人这样抵御严寒

2023-01-29 19:49:53    来源:互联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明星八卦 > 内容

严寒天气

凛冬已至。这几年可能大家都有个感觉,冬天似乎是越来越冷了。其实这也不是大家的错觉,据相关报道显示,去年冬天的气温就比以往低了几度,南方人也因此多看了好几场雪。那么在这么冷的冬天,大家是如何御寒的呢?北方人不用多说,一般都有暖气,御寒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暖气,但是可以选择开空调或者电暖炉帮助保暖。可是,在古代,这些暖气、电炉子通通不存在,你可曾想过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的?这篇文章就来揭秘古人的保暖“神器”,看看智慧的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一、皮草和纸衣

人虽然贵为自然界最高级的存在,但在进化过程中,能够抵御寒冷的厚实的毛皮逐渐褪去,这导致我们的御寒功能有所下降。一旦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的热量就会逐渐丧失,感知到寒冷。所以,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开始制造衣物覆盖在身体上帮助御寒,其中猎物的皮毛往往是最好的原料之一。但是,这种说法尚存争议,毕竟原始人相对于现代人来说身体素质更好,抗寒能力按道理来说也更好。所以,他们制作衣服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御寒,尚未可知。

原始人猎杀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唐宋以前的这段时期,人们主要还是靠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来御寒。一般来说,有钱人家往往选择穿由狐狸皮、貂皮等贵重兽皮制成的裘,普通人家则选择更为常见的粗糙的羊皮、狗皮制成衣物。可想而知,保暖御寒的效果还是有所欠缺的。

古代裘衣

到了唐宋,造纸技术逐渐发展,造纸原料也越来越容易获取,人们用纸制成御寒物也越发常见——纸衣、纸被。特别是宋代纸衣、纸被,为了增强拉力,使纸的使用寿命更长,更是选用了楮树皮纸——这种树皮做出来的纸,更加耐磨耐扯。宋代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制纸衣业,有专业的生产程序:一为处理、制作合格的纸衣料。《文房四谱》中的《纸谱·三之杂说》中记载“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二为柔韧纸张,将干纸张卷在箭杆上,运用各种手段使其柔韧;三为剪裁缝补,增添衬里等工序,裁成衣服形状的便是纸衣,裁成大块方正形状的便是纸被。《纸谱》中还有一段对纸衣保暖效果的阐述:“山居者常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衣’者也。然服甚暖,衣者不出十年,黄面而气促,绝嗜欲之虑。且不宜浴,盖外风不入,而内气不出也。”据此可知,纸衣应该还是十分保暖的。

“纸衣取暖”

宋末元初以后,棉花开始传入内地种植,人们渐渐发现棉花制成的衣服比纸衣更暖和,所以慢慢的棉衣、棉被就代替了纸衣、纸被,成为人们常用的御寒物。

二、熏笼、手炉、汤婆子

俗话说:“冷从下起,打从骂起。”人感觉到冷一般是从脚底开始的,挨打是从挨骂先开始的。现实生活中好像也确实如此。所以,想要保暖,就必须给手脚做好保暖措施。在今天,针对四肢冷的情况,我们有火笼、热水袋、暖脚宝等各种保暖用具,其实,古人也有这样的小型取暖神器,如熏笼、手炉、汤婆子等。

熏笼,是放在火炉上用竹篾镂空编织的竹罩笼,炉中置炭、添香草生火以后,便可用来熏衣、熏被、熏香。从出土实物来看,熏笼很小巧,高度在20厘米左右,与现在使用的火笼相似。因此,很多人认为如今常用的火笼很可能就是由熏笼演变而来的。

手炉,由提柄、炉罩、炉身、炉足构成,小巧精致,又称“袖炉”“捧炉”,是由火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通过燃烧传递热量以达到保暖防寒的目的。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烫伤,手炉专门采用双重结构设计:中间内胆专门用于燃烧木屑或砻糠散发热量,内胆外的保护罩则负责间接导热。简而言之,即内胆燃烧加热内胆外壁与保护罩外壁之间的空气之后,把热空气的热量传递给手,从而缓和了温度,避免了烫手。

关于手炉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是隋炀帝南巡江都的时候,由于南北气温相差甚大,他一时间难以忍受南方阴寒潮湿的气候,就命令工匠打造一种可以驱寒保暖的器具。最后,这名工匠打造出来的器具便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手炉。手炉最大的优点便是小巧精致、便于携带,所以很受宫中嫔妃们的喜爱。

清乾隆掐丝珐琅鎏金团鹤手炉

汤婆子,又称“汤媪”“锡夫人”“脚婆”,是一种金属圆壶,一般以铜、锡制成。它应该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保暖神器,其使用方法与现在的注水式热水袋类似,都是往器具里注入沸水,然后密封,储存热气,用以保暖。在古代汤婆子很受欢迎,无论是朝廷贵人,还是民间百姓,都喜欢用它。其一是因为它可作为夜间御寒的好物,其热量能保证一晚上优质睡眠;其二是因为它坚硬不易损坏,使用起来也没有负担。所以,时至今日,热水袋也是南方人必不可少的保暖神器。

汤婆子

三、“写九”、“画九”

相较于前面所提到的物质上的保暖神器,“写九”、“画九”就更倾向于精神上的保暖。

“写九”,顾名思义,侧重于“写”,古人在寒冷天气来临时会开始临摹印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包含九个字且每个字均为九笔字样的双钩描红图,他们相信,每天临摹一个笔画,八十一天后,涂满整幅,便是“管城春满”之期,即春天到来之时。

“写九”

“画九”则侧重于“画”,多描绘带有九朵九瓣素色梅花的“素梅图”,一样是每日描绘一瓣,涂满八十一瓣时,便是一派“耕牛犁地”的春日气象。

“画九”

“写九”、“画九”一般是文人墨客的保暖“神器”,在故宫养心殿西侧的燕禧堂中,至今还挂有一张涂满朱色的《九九消寒图》。这一保暖“神器”让文人们可以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通过写字、绘画来缓解对冬天寒冷、肃杀的不适。在他们心中,心灵之冷更甚肌肤之冷,所以只要心暖了身体自然也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九”“画九”何尝不是自古以来文人风骨和雅趣的体现。

《九九消寒图》

文史君说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风萧瑟和寒风凛冽。每当提起冬天,人们都会感受到一股寒意。本文虽然只挖掘了古代保暖“神器”的冰山一角,但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取暖“神器”和现代取暖产品有相似之处,这不禁让人赞叹古人高超的技艺!“写九”“画九”更是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对待冬天的情趣,或许,在寒冬中,我们也应该找寻一些事情打消这寒意。

李崇寒:《古代冬季取暖的N种方法》,《小康》2018年第2期。

林硕:《暖阁春初入长遣四时寒——古代宫廷的取暖生活》,《北京档案》2019年第12期。

34.9K
猜您喜欢
  • 2023年春节档首日预售破5000万,预测总票房达100亿
    2023年春节档首日预售破5000万,预测总票房达100亿 1月14日20时46分,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3年春节档新片预售总票房破5000万,是去年的两倍。...
  • 6年票房涨4倍,“小镇青年”贡献超半数
    6年票房涨4倍,“小镇青年”贡献超半数 随着春节档影片陆续定档,2023年春节档大战一触即发。 春节档的起点在2013年,暌违影坛...
  • 央视《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 打造新春看戏新样态
    央视《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 打造新春看戏新样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将于1月22日大年初一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戏曲...
  • 科幻表达中,国产剧的三重拓新
    科幻表达中,国产剧的三重拓新 近年的国产剧不乏亮眼的精品,但总体感觉在创作向度的实质性拓新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拘囿于...
  • 春节档持续升温,多部电影宣布今年上映计划
    春节档持续升温,多部电影宣布今年上映计划 1月16日,缺席了春节档第一波预售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宣布重新定档至大年初三上映。至...
  • 《武松日记》:爱旧瓶,还是尝新酒?
    《武松日记》:爱旧瓶,还是尝新酒? 瞿陆一 《武松日记》剧照 香港话剧团提供 一直认为,从古典文学的精华里出新是一件挺好...
  • 网站首页 | 明星八卦 | 影视 | 电视剧 | 音乐 | 综艺 | 时尚 | 演艺圈 | 热点 | 明星资料
    Copyright © 201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娱乐吧 冀ICP备08108040号-84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67650701